截至本月15日,我国超 10 亿人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基本完成第一道防疫屏障的构建。
世界上很多地区的疫情并不乐观,不断有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此次疫情,让更多的医药企业开始加强病毒检测相关试剂和mRNA等创新药的研发,疫苗类产品的接种率大幅提升。人们对健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动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尤其互联网医疗,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疫情之下,智能技术将成生命健康的护航符?
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互联网诊疗量同比增加超过20倍。疫情后,更是提出推动网上销售处方药及互联网医院支持医保等举措,在线问诊、在线开方、线上结算到药品配送整个互联网医疗生态圈的逐渐走向闭环。
医疗服务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简单的看病问诊发展成为智慧健康管理,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赋能效应也开始凸显,以AI技术为主的生物创新药研发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AI技术为什么被众多药企看重,AI可以在哪些环节起到关键作用?
据统计,现在超过三分之二的AI应用集中在药物发现阶段,包括靶点及生物标记物的选择与确定、候选药物的选定等,临床治疗也有大量涉及,预测结果、精准医疗等都开始有AI的影子。
疫情放大了我国基层医疗资源不平衡的事实,但随着智慧医疗相关技术的进步,这种不平衡有望得到缓解,人工智能在提高诊断精度和看病效率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越来越多的检查结果可以由AI来判断。
传统医院正在互联网化、AI开始赋能药企研发、基层医疗开始智慧化变革,生命健康与科技的融合正在大跨步向前迈进。2021年9月25日上午,由科技部、中科院、北京市共同主办的“全球科学与生命健康论坛”将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办,让你紧跟技术的变革,快速了解未来的健康发展趋势。
二:若新冠肺炎“流感化”,什么才是最有效措施?
目前,国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但仍然存在疫情输入和局部流行的风险,全球新冠疫情总体趋势好转但仍可能出现局部爆发。
而新冠病毒变异持续累积导致传播力不断增强,未来新冠肺炎可能会有“流感化”趋势。疫苗作为控制传染病最有力的技术手段,是应对疫情常态化防控最有效的措施。
9月25日下午,由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科学技术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办的2021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传染病防治生物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论坛”将就全球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合作等相关议题进行展望。
此前,广东省南山医药创新研究院称,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团队以及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定梅副教授团队,以广州市今年5、6月份的病例及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对国产新冠病毒疫苗应对Delta变异株的保护效果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两种国产灭火疫苗的总体保护率达到了59%,中度患者的保护效果可达70.2%,重症的效果达到了100%,不过因为重症样本量较小,所以重症的评估效果还有待更多数据的验证。
截至9月15日,我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16142.8万剂次,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为101158.4万人。
而随着近年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世界的公共卫生条件早已是「牵一发动全身」,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全球健康治理传染病领域体系。
三:北京,打造国际生命健康合作与交流平台
事实上,无论是在全球科学与生命健康论坛上,中科院和科技部、北京市通力合作,将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新冠疫苗研发开展研讨,积极探索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学解决方案,推动疫苗的研发合作;还是传染病防治生物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论坛,促进中外传染病防治领域生物医药科技合作和创新,都突显了本次论坛在健康领域的“国际化”、“高端化”、“平台化”和“专业化”:
国际化、高端化——盖茨基金会,来自俄罗斯、英国、德国知名药企,法国国家公共卫生委员会等全球顶级科学家,知名科研组织代表,齐聚论坛,共同探讨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
平台化——共同探索以科技合作为纽带的全球健康治理传染病领域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外专家学者交流平台。
专业化——根据当下最热点的话题,即疫情防控与疫苗研制及普及,邀请全球多家新冠肺炎疫苗研制公司开展专业、前沿和深度的探讨。
自疫情发生以来,科技部和北京市建立了协同机制,支持在京单位牵头国家级疫情科研应急项目约78项、近4亿元。支持北京在疫苗、诊断试剂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已经应用到“抗疫”活动中。
在此基础上,科技部还和北京市进一步完善部市协同攻关机制,开展疫苗和药物领域的研发布局和能力建设。